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正式出台
2017-12-27
1722

“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好”

“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培育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北京市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文件从总体要求、重要任务、产业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对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出了指导意见。

系列文件分别为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20171226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系列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张伯旭介绍了文件制定的背景及重点内容。

北京市为做好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顺应产业演进趋势,按照国家战略导向,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足“三城一区”主平台,聚焦“绿色、集约、智能”产业发展方式和“减重、减负、减量”的发展要求,经过深入研讨论证分析,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分别编制了指导意见。

十个指导意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坚持顺应产业演进规律,在深刻把握“两个关系”基础上,贯彻落实“六个方面”发展要求。

“两个关系”即:把握疏解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创新与转化的关系。“六个方面”要求,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必然要求;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促进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个指导意见立足我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发展水平的根本要求,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眼于为产业升级定方向、立标准、指路径,回答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重点发展什么技术、以及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全市产业的新发展提供“路线图”,为企业的新发展亮出“信号灯”。每个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

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六个产业的发展思路、任务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5G相关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把握产业演进趋势,优化集聚产业创新资源,提升发展层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提升集成电路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建立人工智能研发优势,三是形成大数据创新业态,四是提高云计算供给能力,五是提升网络空间安全话语权,六是引领第五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

以“承载国家战略、布局新兴前沿、支撑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核心企业—关键领域—重点产品”突破战略,提高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装备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瞄准世界前沿集成电路技术,建设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二是突破核心设计技术,骨干企业芯片设计能力达到710纳米。三是加快先进、特色产线建设,促进全产业链联动协同发展。四是提高装备与材料自主配套能力,培育集成电路装备领域世界级领先企业。

医药健康产业

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和现代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高端化发展。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实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突破。二是加快成果转化,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专项、医药健康领域智能制造工程和绿色制造转型工程,打造推动产业发展的四轮。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医药健康产业和精准医学新模式。四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京津冀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五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打造医药健康知名品牌。

智能装备产业

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打造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系统解决方案策源地。一是以智能制造装备为核心,聚焦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关键技术装备,推动系统集成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产业化应用,做大产业规模。二是以高端能源装备为支撑,聚焦高效、节能、绿色等关键问题,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三是实现公共安全和应急、科学仪器、文物保护及数字创意等领域技术突破,培育特色优势装备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主线,成为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装备引领者、服务资源聚集地和市场应用示范区。一是做优高效节能产业,推进节能电机、能量系统优化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二是做大先进环保产业,重点研制推广水、大气及噪声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及装备。三是做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构建可再生资源逆向物流体系,发展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四是做强节能环保服务业,引导节能服务企业拓展服务内容,提升环保服务企业总承包能力。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突出“创新”“融合”“提升”,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服务、信息服务、内容服务辐射和引领全国发展,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新一代软件技术跨越升级,促进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培育信息消费新热点。二是推进融合创新,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构建新优势,打造智慧城市应用新标杆,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突破,全面提升信息安全能力。三是坚持开放创新,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介绍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业四个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的编制思路和主要内容。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

编制思路一是注重与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促进工作衔接;二是突出问题和目标双重导向。提出四方面主要任务:一是增强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能力;二是构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体系;三是促进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四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新材料产业

编制思路一是积极对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相关重大战略部署;二是支撑首都高精尖产业结构建设。包括八个方面主要任务: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加快关键战略材料研制;突破核心装备与关键工艺技术;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打造高端新材料企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发展新材料科技服务。

人工智能产业

编制思路一是突出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带动我市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二是突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升级。围绕四个方面部署主要任务:一是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体系;二是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三是加快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四是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

科技服务业

编制思路一是注重问题导向;二是注重目标导向;三是注重区域均衡发展。从四个方面,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产业布局、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措施。其中,主要任务从九个领域提出了具体任务,包括: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壮大提升工程技术服务业;做优做强研发服务业;做精做深设计服务业;积极发展创业孵化服务业;着力培育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服务业;加快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持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业。

市科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委及中关村管委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

张伯旭在回答北京日报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关系的提问时表示,这两个方面是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的目的都是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促进首都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重要前提,发展高精尖产业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撑。十个高精尖产业总体上都属于智力密集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集约型产业,呈现出“两低两高”的明显特征。“两低”即对人口、土地、用能、用水等要素资源的依赖度较低,生产方式绿色集约,污染排放等环保指标强度较低;“两高”即产业科技含量、产出效率效益高,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人均地均产值和创新能力水平较高。

张伯旭表示,发展高精尖产业符合人口调控要求;符合控制建设用地要求;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耗结构;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

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

全新征程已经出发

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通知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深入园区和企业,及时了解需求、解决问题,主动、精准为企业做好服务,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努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北京经信委公众号

联系我们

  •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 联系电话:010-68709919
  • 邮       箱:zhonghui@niita.cn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3号楼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2009-2019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北京中企慧联科技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Rights Reserved ICP证: 京ICP备17057674号-5